技术变革中的一场思想( xiǎng)碰撞。
文 | 酸梅汤
排版编辑( jí) |Joy
5 月 4 日,北京国际电影节 · 第( dì) 32 届大学生电影节(以下简( jiǎn)称:大影节)正式落幕。
在昨( zuó)晚举办的“青春之夜”荣誉( yù)盛典上,备受期待的青春( chūn)荣誉一一揭晓,众多电影( yǐng)人和全国影迷共襄盛举( jǔ),一同见证大学生的选择( zé)。
△陈雨锶(左三)、庞博(左一)、孙( sūn)扬(右一)、悦悦(右二)共同担( dān)任典礼主持
△著名电影演( yǎn)员葛优(左)与咏梅(右)出席( xí)“青春之夜”
咏梅、张子枫分( fēn)别凭借《出走的决心》和《下( xià)一个台风》获得“最受大学( xué)生欢迎年度女演员”;
△咏梅( méi)(左二)和张子枫(左三)上台( tái)领受荣誉
葛优凭借《刺猬( wèi)》获得“最受大学生欢迎年( nián)度男演员”;
△葛优第五次摘( zhāi)得最受大学生欢迎年度( dù)男演员荣誉(左二)
《好东西( xī)》获得“最受大学生欢迎年( nián)度影片”;
△导演邵艺辉上台( tái)领受荣誉(左四)
孙海鹏凭( píng)借《雄狮少年 2》获得“最受大( dà)学生欢迎年度导演”。
△导演( yǎn)孙海鹏上台领受荣誉(左( zuǒ)二)
为期 13 天的大影节举办( bàn)了优秀国产影片推选、大( dà)学生原创作品推选、学术( shù)论坛、校园及学术展映等( děng)一系列活动。
随着“科技与( yǔ)艺术融合”成为文化产业( yè)发展的重要趋势,相关议( yì)题在大影节中也体现得( dé)更加明显。
本届大影节特( tè)别举办了“青年影评人论( lùn)坛”“动画电影主题沙龙”“舞( wǔ)台影像数字化主题沙龙( lóng)”等科影融合主题探讨活( huó)动,碰撞思想,为电影的未( wèi)来提供了一些前沿思路( lù)。
01 电影创作与评论:在变革( gé)中坚守艺术本质
智能技( jì)术的崛起对电影创作和( hé)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xiǎng)。
“青年影评人论坛:破与立( lì)——智能时代的电影创作与( yǔ)评论变革”论坛由专栏作( zuò)家、影评人周黎明主持,北( běi)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 yuán)、副台长,第十五届北京国( guó)际电影节组委会副秘书( shū)长彭司海;中国电影资料( liào)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 zhōng)心)副馆长(副主任)薛宁;北( běi)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 méi)学院教授、《电影评论》主编( biān)陈刚;中国电影艺术研究( jiū)中心研究员左衡;中国传( chuán)媒大学教授索亚斌;影评( píng)人陈黛曦;编剧葛瑞;导演( yǎn)张帆;中国电影资料馆节( jié)目策划、北京国际电影节( jié)策展人沙丹,围绕智能时( shí)代电影创作与评论的变( biàn)革展开了热烈讨论。
△论坛( tán)现场
彭司海提出,AI 技术的( de)应用使得电影创作更加( jiā)高效,但也带来了影评同( tóng)质化、深度消解等问题。
△北( běi)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 yuán)、副台长,第十五届北京国( guó)际电影节组委会副秘书( shū)长彭司海
他认为,青年影( yǐng)人和影评人应以创新的( de)态度拥抱技术变革,同时( shí)坚守艺术初心和专业立( lì)场。
陈刚围绕“智能时代的( de)电影创作与评论变革”发( fā)表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艺( yì)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电影( yǐng)评论》主编陈刚
他指出,电( diàn)影艺术呈现传统美学深( shēn)化与类型电影技术化的( de)二元趋势,创作者需坚守( shǒu)本体语言,同时人工智能( néng)技术将深度介入工业化( huà)生产。
陈刚强调青年影评( píng)人要肩负“思想纽带”与“文( wén)化触角”的使命,既要探索( suǒ)新兴评论形式,又要守护( hù)电影艺术本质。
他还倡导( dǎo)“传统美学素养与数字技( jì)术能力并重”的教育理念( niàn),提出建立有效参照体系( xì),构建良性艺术电影传播( bō)生态。
陈刚的发言为青年( nián)影评人指明了发展路径( jìng),凸显了人文精神在数字( zì)时代的核心价值。
葛瑞谈( tán)到短视频对电影传播的( de)影响,他指出,短视频虽然( rán)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电( diàn)影的完整性,但也为电影( yǐng)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jìng)。
△编剧葛瑞
他认为,创作者( zhě)应适应观众对快节奏内( nèi)容的需求,同时保持对电( diàn)影艺术深度的追求;他提( tí)到,一些成功的电影通过( guò)短视频平台的宣传,成功( gōng)吸引了年轻观众走进电( diàn)影院,从而提升了电影的( de)票房和影响力。
陈黛曦则( zé)强调了在智能时代保持( chí)影评专业性和深度的重( zhòng)要性,她认为,影评人应通( tōng)过专业批评引导观众,同( tóng)时与观众建立平等对话( huà),共同构建多元的评论生( shēng)态。
△影评人陈黛曦
她谈到( dào),当前一些网络影评存在( zài)过度娱乐化和片面化的( de)问题,缺乏对电影艺术价( jià)值的深入分析;因此,专业( yè)影评人应发挥自身优势( shì),通过深度影评提升观众( zhòng)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 shǎng)能力。
总体看来,智能时代( dài)的电影创作和评论面临( lín)着技术与艺术、深度与流( liú)量的双重挑战。
创作者和( hé)评论者需要在变革中坚( jiān)守艺术的本质,以创新的( de)手法和深刻的思想,推动( dòng)电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zhǎn)。
通过 AI 技术辅助创作,同时( shí)注重故事的深度和情感( gǎn)的表达,电影作品才能既( jì)有技术含量又具有艺术( shù)感染力。
02 动画电影:AI 议题重( zhòng)要性提升
在动画电影领( lǐng)域,科技的影响力日益凸( tū)显。
在本次大影节的“动画( huà)电影主题沙龙”中,北京电( diàn)影学院原副院长、中国动( dòng)画研究院院长孙立军;保( bǎo)利影业党委书记、总经理( lǐ)李挺伟;中国电影博物馆( guǎn)副馆长刘军;动画电影《大( dà)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导演( yǎn)刘可欣;动画电影《守龙者( zhě)》视效导演李鑫;《当代电影( yǐng)》编审、《当代动画》执行主编( biān)林锦深入剖析了科技新( xīn)质生产力对国产动画电( diàn)影创作和实践的作用。
△嘉( jiā)宾合影
孙立军提出,从胶( jiāo)片时代到数字化时代,再( zài)到如今的 AI 时代,动画电影( yǐng)的技术基础不断迭代。
△北( běi)京电影学院原副院长、中( zhōng)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孙立( lì)军
他说,AI 技术的应用正在( zài)改变动画电影的生产模( mó)式,从传统的手工绘制到( dào)如今的智能化生成,这一( yī)过程不仅提高了制作效( xiào)率,还为动画电影的创作( zuò)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例( lì)如,AI 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 chéng)大量的概念设计图,辅助( zhù)美术师和导演快速确定( dìng)影片的风格基调,从而缩( suō)短了前期筹备的时间成( chéng)本。
孙立军还提出,技术的( de)发展对动画电影的人才( cái)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 dāng)前动画电影产业面临着( zhe)审美缺失的问题,长期受( shòu)到日本和美国动画的影( yǐng)响,中国动画在审美上尚( shàng)未形成独特的风格。
因此( cǐ),在利用 AI 等新技术时,如何( hé)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hu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培养( yǎng)出既有技术能力又具备( bèi)深厚文化底蕴的动画人( rén)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tí)。
他提到,目前中国动画教( jiào)育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教( jiào)学模式,如将传统文化课( kè)程与动画技术课程相结( jié)合,鼓励学生从传统艺术( shù)中汲取灵感,同时掌握先( xiān)进的动画制作技术。
李挺( tǐng)伟则从产业实践的角度( dù),分享了 AI 技术在动画电影( yǐng)制作中的应用。
△保利影业( yè)总经理李挺伟
他提出,AI 技( jì)术已经在剧本策划、分镜( jìng)设计、预演等环节得到了( le)深度融合,大大提高了制( zhì)作效率并降低了成本。
例( lì)如,通过 AI 算法分析剧本结( jié)构和情节走向,能够为编( biān)剧提供创作建议,优化剧( jù)本质量。
他还强调了数字( zì)资产的确权和保护问题( tí),提出利用区块链技术实( shí)现数字资产的版权保护( hù)和价值流转,为动画电影( yǐng)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 le)保障。
整体来看,科技为动( dòng)画电影产业带来了前所( suǒ)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伴( bàn)随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科( kē)技赋能的背景下,坚守文( wén)化内涵、培养专业人才以( yǐ)及完善产业生态,将是国( guó)产动画电影迈向新高度( dù)的关键。
不难预测,未来动( dòng)画电影产业将更加注重( zhòng)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hé),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文化( huà)传承与创新,打造具有中( zhōng)国特色的动画电影品牌( pái)。
03 舞台影像数字化:破圈融( róng)合与艺术重塑
舞台影像( xiàng)数字化成为电影产业拓( tuò)展新边界的重要方向。
在( zài)“舞台影像数字化主题沙( shā)龙”中,北京演艺集团副总( zǒng)经理、音乐剧《在远方》制作( zuò)人董宁;舞剧电影《只此青( qīng)绿》主演谢素豪;中国电影( yǐng)资料馆研究员、中国电影( yǐng)评论协会理事左衡;《光明( míng)日报》文艺部影视评论副( fù)主编李蕾;舞剧电影《只此( cǐ)青绿》制片人蒙天宇;中联( lián)超清视觉艺术总经理吴( wú)坚,探讨了舞台艺术与电( diàn)影科技结合的多种可能( néng)性。
△嘉宾合影
董宁分享了( le)音乐剧《在远方》的数字化( huà)实践。
△北京演艺集团副总( zǒng)经理、音乐剧《在远方》制作( zuò)人董宁
她认为,数字化技( jì)术为舞台艺术的传播提( tí)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打破( pò)了传统舞台艺术的时间( jiān)和空间限制,让更多观众( zhòng)能够欣赏到优质的舞台( tái)作品。
例如,通过高清影像( xiàng)技术,将舞台表演同步传( chuán)输到电影院或线上平台( tái),使观众无论身处何地,都( dōu)能感受到舞台艺术的魅( mèi)力。
谢素豪从演员的角度( dù),分享了舞台艺术数字化( huà)的心得。
△舞剧电影《只此青( qīng)绿》主演谢素豪
他提到,在( zài)舞剧向电影转化的过程( chéng)中,演员需要适应镜头语( yǔ)言和叙事方式的变化,这( zhè)种转化不仅是技术层面( miàn)的调整,更是艺术表达的( de)重塑。
同时,他也强调了数( shù)字化技术对于传统文化( huà)传承的意义,通过电影镜( jìng)头的记录和传播,能够让( ràng)更多观众感受到中国传( chuán)统文化的魅力。
△电影《只此( cǐ)青绿》
他谈到,在舞剧电影( yǐng)的拍摄过程中,演员需要( yào)更加注重细节表演,因为( wèi)镜头能够捕捉到舞台表( biǎo)演中难以展现的细腻情( qíng)感。
△电影《只此青绿》
左衡指( zhǐ)出,舞台艺术与电影科技( jì)的融合需要在技术与艺( yì)术之间找到平衡。
△中国电( diàn)影资料馆研究员、中国电( diàn)影评论协会理事左衡(右( yòu))
他认为,技术的使用不能( néng)喧宾夺主,而应服务于艺( yì)术表达本身。只有在技术( shù)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下,舞( wǔ)台影像数字化才能真正( zhèng)实现破圈,为观众带来全( quán)新的观赏体验。
他提到,当( dāng)前一些舞台影像作品过( guò)于追求技术效果,而忽略( lüè)了艺术内涵的表达,导致( zhì)作品缺乏深度和感染力( lì)。
因此,创作者应在技术应( yīng)用的同时,更加注重艺术( shù)品质的提升。
舞台影像数( shù)字化的发展不仅拓展了( le)舞台艺术的受众群体,还( hái)推动了艺术形式的创新( xīn)。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 jìn)步和产业模式的逐步完( wán)善,舞台影像数字化有望( wàng)成为电影产业新的增长( zhǎng)点,为文化艺术的传播和( h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例如( rú),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 xiàn)实(AR)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 qí)境地感受舞台表演,进一( yī)步提升观赏体验。
结语
第( dì) 32 届大学生电影节通过一( yī)系列活动深入探讨了科( kē)技与电影产业的融合现( xiàn)状与未来趋势。
无论是动( dòng)画电影的 AI 赋能、舞台影像( xiàng)的数字化转型,还是智能( néng)时代电影创作与评论的( de)变革,都为我们呈现了科( kē)技对电影产业的深远影( yǐng)响。
很明显,在科技浪潮的( de)推动下,电影产业正迎来( lái)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 miàn)临着诸多挑战。
未来的电( diàn)影产业需要在技术创新( xīn)与文化传承之间找到平( píng)衡,在多元融合中坚守艺( yì)术本质,以实现更高质量( liàng)的发展与更广泛的文化( huà)传播。
这不仅是电影产业( yè)自身的使命,也是满足人( rén)们对美好文化生活向往( wǎng)的重要途径。
本文来自微( wēi)信公众号“极客电影”,作者( zhě):酸梅汤,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