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部有关“流浪”和“寻找( zhǎo)”的公路电影亮相第37届戛( jiá)纳电影节。德国导演维姆( mǔ)·文德斯技惊四座,一举斩( zhǎn)获金棕榈大奖——这便是留( liú)名影史的不朽经典《德州( zhōu)巴黎》。

作为“新德国电影四( sì)杰”之一,维姆·文德斯早年( nián)受到以《逍遥骑士》为代表( biǎo)的美国公路电影的启发( fā),继而开启了属于自己的( de)欧洲公路电影的探索:继( jì)闻名遐迩的“公路三部曲( qū)”(《爱丽丝城市漫游记》、《错误( wù)的举动》、《公路之王》)后,维姆( mǔ)·文德斯为广大影迷带来( lái)了这部集公路电影之大( dà)成的作品。

《德( dé)州巴黎》的主演哈利·戴恩( ēn)·斯坦通和娜塔莎·金斯基( jī)在片中饰演情侣,可年龄( líng)却相差34岁,这不由得让人( rén)联想起此前金斯基与罗( luó)曼·波兰斯基那段惊世骇( hài)俗、饱受争议的忘年恋情( qíng)。悬殊的年龄差距加之片( piàn)名中德克萨斯州与巴黎( lí)的并立,像一个充满悖论( lùn)的谜语:远隔大洋的美国( guó)和欧洲相距万里,缘何交( jiāo)汇?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 tè)拉如是说》中提出过“永恒( héng)轮回”的思想:“万物走了,万( wàn)物复来,存在之轮永恒旋( xuán)转;万物死了,万物复生,存( cún)在之年永不停息。”——在哲学( xué)意义上,无尽时空的轮转( zhuǎn)为个体生命的交汇带来( lái)可能。或许,人的一生也是( shì)一场轮回,起码对《德州巴( bā)黎》中的主角Travis来说如此:Travis即( jí)Travel(旅行),以漫游始,以漫游终( zhōng)。
“无论我会遭遇什么命运( yùn),获得什么体验,其中将不( bù)乏漫游和登山:因为说到( dào)底,人们只能体验自身。”——尼( ní)采
一、漫游

伴随着舒缓、沉( chén)静的音乐,影片以一个漫( màn)不经心的航拍长镜头开( kāi)场,迅速为全片的影像和( hé)剪辑风格奠定了基调:在( zài)一望无际、苍茫清寂的德( dé)州沙漠,一个鲜艳的红点( diǎn)儿茕茕孑立、踽踽独行,在( zài)与天地时空的强烈对比( bǐ)下,人是那样的渺小与落( luò)寞。

镜头拉近:但见他衣衫( shān)褴褛,形如槁木。观众很快( kuài)注意到那顶醒目的小红( hóng)帽和破旧的西装与戈壁( bì)旷野的格格不入、彰显着( zhe)他来自文明社会的痕迹( jì)。他是谁?他从哪里来?要往( wǎng)何处去?同时阐明古老的( de)哲学追问和点睛电影主( zhǔ)题、凸显人物的神秘身份( fèn)并激发观众好奇,一共需( xū)要几个镜头?将电影语言( yán)运用得炉火纯青的文德( dé)斯给出了答案:两个。
很快( kuài),我们的主人公Travis不知是因( yīn)为精疲力竭,还是被某种( zhǒng)浓郁的化不开的空虚压( yā)垮,一头栽倒在寻找水源( yuán)的途中。所幸,他被人发现( xiàn)并救起。没有人知道,一个( gè)人遭遇了怎样惨烈的变( biàn)故,才会主动选择在烈日( rì)灼人的沙漠中自我流放( fàng)。可Travis的流浪似乎又藏着不( bù)为人知的目的,或许就像( xiàng)鲁迅笔下讨水喝的“过客( kè)”,为了寻找,也为了逃避——文( wén)德斯仅仅依靠开头的5分( fēn)钟,就牢牢攫取了观众的( de)心。接下来,他将通过主人( rén)公重返文明的慢慢归途( tú),依靠大段的沉默和尴尬( gà)对话缓缓揭开这个悬念( niàn)。在迷恋叙述性诡计、强调( diào)共情代入感和快节奏叙( xù)事的商业电影大行其道( dào)的今天,旨在突出人与人( rén)疏离与隔阂的《德州巴黎( lí)》相应地采取了冷眼旁观( guān)的叙事策略。一部渐入佳( jiā)境的“文艺闷片”,相当考验( yàn)观众的耐心和审美趣味( wèi)。

久未谋面的弟弟Walt闻讯赶( gǎn)来,小心翼翼地与眼前这( zhè)个失魂落魄的身影面面( miàn)相觑:四目相接的闪躲踟( chí)蹰后,若有所思的Travis终于钻( zuān)进弟弟的车内。美国西部( bù)广袤无垠的沙漠公路给( gěi)了久别重逢的兄弟捡拾( shí)过往回忆一个契机,然而( ér),面对Walt满腹狐疑的询问,凭( píng)空消失了四年的Travis仿佛泥( ní)塑一般,一言不发。四年与( yǔ)世隔绝的生活,早让他对( duì)一切外来的刺激无动于( yú)衷:瀚海阑干百丈冰,Travis的内( nèi)心世界被冰封太久,找不( bù)到一点儿与外界相通的( de)出口。此时此刻,那些满含( hán)关切的话语相较以往从( cóng)耳边呼啸而过的风声显( xiǎn)得唐突而怪异,当漂泊到( dào)日渐模糊的自我被突如( rú)其来的现实截停,撕裂的( de)鸿沟让一切都显得无所( suǒ)是从、无从谈起。而这种欲( yù)语还休的隔膜,即便从匠( jiàng)心独运的画面构图也可( kě)见一斑:如横亘在Travis和Walt之间( jiān)厚厚的蓝色车框。

海德格( gé)尔说:我们是被抛弃到这( zhè)个世界上来的。对此,史铁( tiě)生补充道:非但如此,而且( qiě)是被一个个分开着抛来( lái)的。自打人被剪断脐带、离( lí)开母体的那一刻,每个人( rén)就只是每个人而已,每个( gè)人的人生都相对独立,孤( gū)独是宿命。就像杨绛百年( nián)之际的感悟:“世界是自己( jǐ)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德州( zhōu)巴黎》体现的思想倾向与( yǔ)当时方兴未艾、风靡世界( jiè)的存在主义思潮不无关( guān)系: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旅( lǚ)途,人在无意义的世界生( shēng)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 yǒu)意义。可话虽如此,毕竟没( méi)有一个灵魂生来就属于( yú)旷野,也没有一颗心会完( wán)全被荒芜吞噬。不可理喻( yù)的现实和不能逾越的人( rén)墙浇筑而成的坚冰自有( yǒu)它的隐蔽缺口——撬动它的( de)只是一张小小的相片。终( zhōng)于,一直沉默的Travis开口了:
“巴( bā)黎,德克萨斯的巴黎”。

《德州( zhōu)巴黎》承袭了文德斯一以( yǐ)贯之、宁静致远的哲学思( sī)考:无所不在的长镜头和( hé)空镜头取代了频繁的剪( jiǎn)辑和倒叙、闪回、多线等叙( xù)事手法,将大自然的荒芜( wú)和人与人之间的壁垒悉( xī)数放大。那份隐而不发的( de)情绪张力,像极了沧桑老( lǎo)人的娓娓道来,你不知道( dào)接下来的一刻,他会告诉( sù)你些什么。又是仅凭男主( zhǔ)人公全片的第一句话,文( wén)德斯再次在观众心中强( qiáng)化了这一难以释怀的疑( yí)团:“德克萨斯的巴黎”究竟( jìng)指什么?
二、语言
“人活在自( zì)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 cún)在的家”,不是人在说话,而( ér)是话在说人。”——海德格尔
“德( dé)克萨斯的巴黎”?
一个或许( xǔ)存在、或许不在的乌有之( zhī)乡,可手中分明攥着那张( zhāng)泛黄的旧照片作证。Travis说:那( nà)位于德州的沙漠腹地,孕( yùn)育了父母的爱情结晶——是( shì)他开始的地方。直到此时( shí)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Travis一( yī)直努力寻找的并不是什( shén)么终点,而是一切最初的( de)模样。德克萨斯的巴黎象( xiàng)征着对爱情的缅怀、自我( wǒ)的探究。人,终究要为自己( jǐ)的存在找一个理由,以证( zhèng)明不是尘世的弃儿。就像( xiàng)存在主义思潮的核心:世( shì)界虽无意义,但“存在先于( yú)本质”,人既已存在,就势必( bì)采取行动,为无意义的生( shēng)命赋予意义。在这远离现( xiàn)实的蛮荒之地、长路漫漫( màn)的寂寞归途,爱与生命伴( bàn)随着支离破碎的语言和( hé)遗忘在风中的记忆慢慢( màn)醒觉、复苏。此时,隔离二人( rén)的车框已不复存在。

长途( tú)跋涉过后,Travis和Walt一起回到了( le)洛杉矶的家中。原来,Travis有一( yī)个8岁大的儿子Hunter,因为当初( chū)的不辞而别,四年来Hunter一直( zhí)由弟弟Walt和弟妹Ann抚养。起初( chū),面对这个初来乍到、暌违( wéi)了四年之久的陌生面孔( kǒng),幼小的Hunter显得茫然无措,他( tā)苦苦搜寻着关于父亲的( de)记忆,与眼前这个落魄的( de)男人拼凑出点点交集。如( rú)履薄冰、不相适应的尴尬( gà)与试探过后,最终让父子( zi)感情迅速升温、冰释前嫌( xián)的是一卷录影带。里面记( jì)录着Travis与Hunter以及妻子Jane曾经的( de)生活:4年前的三口之家是( shì)那样的幸福,Travis和Jane在镜头中( zhōng)亲昵地耳语、在海滩上肆( sì)意地徜徉。那时的他们何( hé)曾想到:曾经的海誓山盟( méng)转眼间就化作虚无,艳羡( xiàn)旁人的家庭朝夕间便分( fēn)崩离析。幻灯片上的Jane美艳( yàn)的不可方物,但早已不知( zhī)所终的她更像一个不曾( céng)存在的幻影,那是羞赧与( yǔ)人的秘密、无法言说的伤( shāng)痛。

这一简单的“片中片”段( duàn)落显现出文德斯高超的( de)剧作处理能力:无需刻意( yì)斧凿的倒叙或插叙,一部( bù)家庭录像即交代了故事( shì)时间线上的真正开端,即( jí)便观众依旧不明就里,也( yě)能明白影片开始Travis的“漫游( yóu)”只是结果。另一方面,录像( xiàng)带中生动鲜活的红、黄色( sè)块与现实生活中徒剩回( huí)忆的忧郁之“蓝”、纠葛之“绿( lǜ)”形成鲜明对比。

原来,时间( jiān)不一定治愈得了内心的( de)伤口;遁世无法逃避过往( wǎng)的一切。当爱再一次被唤( huàn)醒,人可以选择面对自己( jǐ)。像是蓄谋已久,又像是临( lín)时起意,Travis带着Hunter再次上路:从( cóng)头顶一抹鲜红的鸭舌帽( mào)到两人不约而同的红上( shàng)衣,Travis的第二次公路之旅终( zhōng)于不再形单影只,父子同( tóng)心、他们的共同目标是Jane。

几( jǐ)经辗转,他们打听到Jane每个( gè)月5号给儿子存钱的银行( xíng)地址,直等到Jane出现并驱车( chē)一路跟踪,最后发现她在( zài)一家从事角色扮演的色( sè)情酒吧工作。

酒吧外这一( yī)过场镜头很容易为人忽( hū)视但却相当重要。就像先( xiān)前提到的那样,文德斯对( duì)颜色的把握,尤其是各色( sè)滤光镜的使用早已炉火( huǒ)纯青:红意味着甜蜜、温馨( xīn)的过去,而蓝是落寞,凄凉( liáng)的现实。红色的Travis走向蓝色( sè)大房子的象征意味,不言( yán)而喻。其次,墙壁上的自由( yóu)女神像和城市群落无疑( yí)代表着美国文化,这里隐( yǐn)微又巧妙地体现出席卷( juǎn)全球的好莱坞电影工业( yè)对欧洲文化的碾压与吞( tūn)噬——坚持寻找德克萨斯州( zhōu)的巴黎,从某种程度上也( yě)属于文德斯的“夫子自道( dào)”:透露出文德斯誓做欧陆( lù)文化守望者与捍卫者的( de)心态,透露出他对无孔不( bù)入的美式文化的失望和( hé)疲态。而自由女神像的设( shè)计本出自法国雕塑家,是( shì)法国人送给美国人的礼( lǐ)物——所以“德州”(美国)与“巴黎( lí)”(法国)并不是那么的风马( mǎ)牛不相及。
Travis尾随Jane的脚步进( jìn)入酒吧,缓缓靠向那一袭( xí)红衣、如真似幻的曼妙背( bèi)影,四年后的Jane依旧惊艳,但( dàn)当酒吧招待上前招呼,引( yǐn)得Jane回头四顾之际,Travis像一只( zhǐ)受惊的刺猬,再一次落荒( huāng)而逃。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 mò)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lán)珊处。兜兜转转之后,绕不( bù)过的原来是她——虚无缥缈( miǎo)的“德州巴黎”由始至终并( bìng)没有在银幕画面中真正( zhèng)闪现过,但这张千呼万唤( huàn)始出来的面庞,却深深烙( lào)在了每个观众的心里。除( chú)了《苔丝》以外,这大概是娜( nà)塔莎·金斯基留给世人最( zuì)出名的银幕形象。在纸醉( zuì)金迷、灯红酒绿的掩照下( xià),那一份苍白氤氲、夺人心( xīn)魄的美丽呼之欲出,与整( zhěng)个环境极不协调。而那无( wú)解的幽幽谜团,也即将在( zài)这似虚非实的如梦幻境( jìng)中层层铺开。
文德斯试图( tú)向观众证明:爱情之于每( měi)个人的不可替代性。不论( lùn)是兄弟情深还是父子天( tiān)伦,总有一部分缺失的情( qíng)感是不能弥补、不能挽回( huí)的,Travis的生活看似正逐步迈( mài)向正轨,但他内心深处,还( hái)差最后一步的解脱,可是( shì),解脱之后呢?
三、解脱
“人,就( jiù)像寒冬里的刺猬,靠得太( tài)近会痛,离得太远会冷。”——叔( shū)本华
如果说父子团聚意( yì)味着暗藏希望的未来期( qī)许,那夫妻相认就是对爱( ài)情稍纵即逝的悲情祭奠( diàn)。这间从事色情表演的酒( jiǔ)吧有着一座座小小的隔( gé)间,里面安装着一面单面( miàn)镜,客人可以看到女孩,但( dàn)女孩看不到客人,借由一( yī)部电话,客人可以和女孩( hái)说任何话,女孩则按要求( qiú)满足客人的幻想。当Travis痛定( dìng)思痛、鼓起勇气第二次到( dào)酒吧会见妻子时,并未直( zhí)接坦承自己的身份,而是( shì)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说了( le)这样一个故事:这是Travis一心( xīn)追寻“德州巴黎”的起点,是( shì)他流浪四年、三缄其口的( de)谜团,如果说先前积蓄的( de)情绪铺垫像隐忍不发的( de)暗涌,那么此刻终于毫不( bù)遮掩地喷薄而出,成就了( le)影史上长达十分钟的经( jīng)典对白:

Travis:我曾经认识这样( yàng)两个人。他们互相爱着对( duì)方。那女孩很年轻,也就十( shí)七八岁。而男子要大很多( duō)。他是那种随性狂野的人( rén),而她则很漂亮。他们俩人( rén)在一起做了许多荒唐事( shì),她喜欢那样,即便像去杂( zá)货店这样的小事也会充( chōng)满乐趣。他们总为那些傻( shǎ)事大笑,他喜欢令她欢笑( xiào)。他们什么都不关心,因为( wèi)他俩只想彼此厮守,形影( yǐng)不离。他爱她胜过一切,无( wú)法忍受白天工作期间与( yǔ)她分离……于是他辞了职,只( zhǐ)为在家陪她。不久,他不得( dé)不去找另外一份工作,因( yīn)为钱花光了。可后来他又( yòu)辞了职。没过多久,那女孩( hái)开始担忧了……
Jane:为什么担忧( yōu)?
Travis:我想是钱吧。钱不够用了( le),不知如何应对下一笔支( zhī)出。
Jane:我了解那种感觉。
Travis:于是( shì)他觉得内心不安,心理上( shàng)备受折磨。
Jane:什么意思?
Travis:他知( zhī)道必须靠工作养活他,但( dàn)仍然无法忍受与她的分( fēn)离。
Jane:这个我懂。
Travis:最后他还是( shì)离开她去工作了。但变得( dé)疯狂而多疑。
Jane:比如说?
Travis:他开( kāi)始胡思乱想,想象她勾引( yǐn)其他男人。他放下工作回( huí)家,冲她大喊大叫……而后,他( tā)开始酗酒。很晚回家只为( wèi)试探她,看她是否会嫉妒( dù)。他希望她嫉妒,可她并没( méi)有。这更令他发疯。因为他( tā)认为如果她不嫉妒的话( huà),就意味着她并不真的关( guān)心他,嫉妒是爱的标志……一( yī)天晚上,她告诉他她怀孕( yùn)了,而他却根本没察觉到( dào)。于是,突然间一切又改变( biàn)了,他不再酗酒还找了份( fèn)工作。他不怀疑她是爱他( tā)的,因为她怀了他的孩子( zi)。他要竭尽所能为她建立( lì)一个家。但意想不到的事( shì)发生了,从孩子诞生的那( nà)一天起,她对周围的一切( qiè)表现出烦躁,每件事都令( lìng)她发疯。他努力地迁就她( tā),给她买喜欢的东西,每周( zhōu)带她外出用餐,但好像什( shén)么都不能令她满足。他花( huā)了两年时间努力使他们( men)恢复到最初的样子,但最( zuì)后发现一切只是徒劳,于( yú)是他又开始酗酒,这次真( zhēn)的无可救药了。一天夜里( lǐ),他喝到很晚才回家,她既( jì)不担心也不嫉妒,只是愤( fèn)怒。她指责他让她生孩子( zi)是为了拴住她的自由,她( tā)告诉他她梦想要逃离。她( tā)梦见自己夜晚沿着高速( sù)公路奔跑,穿过田野,越过( guò)河床,一直跑。可每当她以( yǐ)为自己已经逃掉时,他就( jiù)会出现,用各种方式拦住( zhù)她,不停的出现、不停地阻( zǔ)拦。当她告诉他这些梦时( shí),他相信是真的,他要阻止( zhǐ)她,否则她真的会永远离( lí)开。一天夜里,他发现她正( zhèng)逃向公路,便将她抓回房( fáng)子,用皮带把她绑在炉子( zi)上,他躺在床上听见她不( bù)停地哭喊,还有孩子的尖( jiān)叫,奇怪的是他什么也感( gǎn)觉不到,只想睡觉。头一次( cì),他希望远远地离开这儿( ér),消失在没人认识的茫茫( máng)旷野。没有语言和街道,他( tā)梦想着那个连名字都没( méi)有的地方。可当他醒来时( shí),已置身火海,火苗点燃了( le)他的被单。他冲过火焰奔( bēn)向他深爱的两个人……但他( tā)们已经不见了。他冲到外( wài)面,滚倒在泥地上,然后跑( pǎo)开了,再没有看一眼那团( tuán)火,只顾跑,直跑到日出时( shí)分,再也跑不动了。日落以( yǐ)后,他又开始跑。就这样一( yī)直跑了五天,直到完全没( méi)了人的模样……
四、漫游
“爱欲( yù)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 xíng),必有烧手之患。”——佛说四十( shí)二章经
镜子里面,Jane早已泣( qì)不成声;镜子外面,徒剩Travis喃( nán)喃自语。十指相扣,隔着厚( hòu)重的玻璃;面容交错,心有( yǒu)灵犀却又物是人非。

这是( shì)足以载入影史的创意一( yī)幕。三年后的香港电影《最( zuì)后胜利》亦有相似的场景( jǐng)向影片致敬,但无论布光( guāng)还是摄影,皆不可同日而( ér)语。首先,Jane和Travis的衣着都完成( chéng)了从“红”到“黑”的转变,这意( yì)味着独属于二人的共同( tóng)回忆再次打开并迈向终( zhōng)结,悲伤的过往再度开启( qǐ)并彻底埋葬。厚厚的玻璃( lí)镜是这场戏的关键道具( jù):它分割了互不相见的二( èr)人,但又让观众同时看到( dào)二人,最绝的是它让Travis的影( yǐng)像浮现在玻璃上,与Jane的面( miàn)容合二为一。我们见到了( le)太多诉诸语言和躯体、力( lì)图展现情侣间剪不断、理( lǐ)还乱的若即若离关系的( de)桥段,但几乎没有人能达( dá)到文德斯全凭电影技巧( qiǎo)和镜头设计、润物细无声( shēng)的影像表达功力。
一镜之( zhī)隔,是那样的触手可得而( ér)又遥不可及。咫尺天涯,是( shì)痛彻心扉、蚀骨销魂后的( de)领悟和谅解。就像Jane对Travis坦承( chéng):当我只是想象你的时候( hòu),事情变得容易多了。在这( zhè)里,文德斯含蓄地表达了( le)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思( sī)考:炽热的爱情,建立于想( xiǎng)象之上——因其发源于某种( zhǒng)程度上的彼此误解。与通( tōng)行观念相反,误解才能产( chǎn)生共鸣,共鸣则激发进一( yī)步理解的意愿,而执迷于( yú)理解,尤其是过度解读对( duì)方的一方,却会率先滑向( xiàng)更深的误解,由沉湎于理( lǐ)解制造出的一个个空洞( dòng),恰恰加剧了内心的裂痕( hén)。或许文德斯认为:爱情不( bù)一定非要悲剧收场,但一( yī)定是某种难以自圆其说( shuō)的谬误。
镜中人似梦中人( rén),或许只有做梦的时候,人( rén)才可以卸下层层伪装,倚( yǐ)靠声音打开心扉。这一场( chǎng)戏,文德斯放弃了雕琢时( shí)光的蒙太奇,因为时间本( běn)影响不了两颗始终纠缠( chán)在一起的心。不顾冗长、沉( chén)闷之虞,文德斯兀自将镜( jìng)头一动不动地定格在两( liǎng)位演员的脸上。不慌不忙( máng)的凝视,漫漫溢出许久未( wèi)见的深情,随着叙述高潮( cháo)的出现,电影的主题音乐( lè)骤然响起。原来,在真挚的( de)感情面前,包括语言在内( nèi),一切是那么地无力。
“当对( duì)幸福的憧憬过于急迫,痛( tòng)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 shēng)起。”——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 móu)曾说过:爱,可以燃烧,或者( zhě)存在,但不会两者并存。熊( xióng)熊燃烧的爱妒之火具有( yǒu)毁天灭地的力量,自然也( yě)能将爱情本身吞噬的无( wú)影无踪。这在莎士比亚的( de)《奥赛罗》中早有体现。就像( xiàng)他爱她,爱到形影不离、朝( cháo)夕与共,于是嫉妒就像荒( huāng)原中的野草一样任意滋( zī)长,猜忌、扭曲、暴力......接踵而( ér)至;就像她爱他,爱到义无( wú)反顾、奋不顾身,于是对自( zì)由的渴望就随时间强烈( liè)地蔓延,一切因爱之名的( de)禁锢只是沉重的枷锁。可( kě)就像提出“自由、平等、博爱( ài)”的18世纪法国革命家们何( hé)曾想过:真正的自由与真( zhēn)正的平等是对反义词一( yī)样——爱情固然不是占有,但( dàn)“爱情”与“自由”就能并行不( bù)悖吗?
情深而不知所起,无( wú)妄而终往往是尘世无处( chù)可逃的宿命。在这样一个( gè)荒诞的世界,被抛入此生( shēng)的人们矛盾而又困惑,就( jiù)像置身于四通八达的公( gōng)路,动辄陷入循环和迷失( shī)的怪圈:譬如Travis在大桥上偶( ǒu)遇到的歇斯底里的“疯子( zi)”,他对着滚滚车流大声咆( páo)哮:

“你们会在毫无防范的( de)时候被收拾了。绝对是这( zhè)样,我以我母亲的名义向( xiàng)你们保证!今天,在这里,也( yě)是上帝的绿色星球上,每( měi)个人,只要不是生在下水( shuǐ)道里,都应该知道并彻底( dǐ)理解!他们会在你们的睡( shuì)梦中侵袭,他们会在热水( shuǐ)浴中把你们抓走,他们会( huì)从漂亮的跑车里把你们( men)拽出去!在这个被上帝遗( yí)弃的山谷地带,我的声音( yīn)从这扩散出去,直到该诅( zǔ)咒的莫哈维沙漠,再往远( yuǎn),最后到达亚利桑那:没有( yǒu)一个地方可以被称作安( ān)全区!根本没什么安全区( qū)!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你们( men)都会被发配,并且永世不( bù)得翻身!这是没有终点的( de)流放。别看我形象猥琐,但( dàn)请相信,我知道我在说什( shén)么。我没疯!别说我没警告( gào)过你们!我警告过你们所( suǒ)有人!”
借由“疯子”之口,文德( dé)斯一语道破荒诞世界的( de)本来面目并表达了对置( zhì)身其中清醒而无助的“局( jú)外人”的深切关怀,致力于( yú)捕捉和描绘人性幽微、人( rén)际疏离的文德斯,在此展( zhǎn)现了他关于人类孤独本( běn)性的终极探索。《德州巴黎( lí)》就像一首关于孤独与幻( huàn)想的抒情长诗,诚如海德( dé)格尔言:人应当诗意的生( shēng)活,但在本质虚无的世界( jiè),人难免不被无所不在的( de)虚无感包裹。Travis和Jane,彼此相见( jiàn)却不再走近,不是不愿,而( ér)是不能:曾几何时如胶似( shì)漆的二人互为双方存在( zài)的理由,“德州巴黎”的精神( shén)家园是他们共同的归宿( sù),如今,理由已不复存在,归( guī)宿已不被认同。没什么能( néng)作为纽带再将他们联系( xì)起来,即使是Hunter。

影片最后,Travis透( tòu)过窗户看到了Jane与Hunter的相认( rèn),这是影片最温馨的桥段( duàn),起码我们看到父子之间( jiān)、母子之间在情感上找回( huí)了共同的依托。

但他们终( zhōng)究要各奔东西,Travis选择继续( xù)漂泊:即便寻寻觅觅、冷冷( lěng)清清,也要找到那把破解( jiě)“德州巴黎”迷宫的人心之( zhī)匙。电影最后一个镜头:红( hóng)色的落日余晖在蓝色路( lù)灯的掩映下渐渐隐没,黑( hēi)夜即将到来,与影片开场( chǎng)蓝天黄土的浩瀚沙漠形( xíng)成奇妙互文,当Travis的汽车渐( jiàn)行渐远之际,人们情不自( zì)禁地要问:为什么必须上( shàng)路?为什么非要流浪?那些( xiē)为世不容的“局外人”,到底( dǐ)在想什么?
因爱生忧、因爱( ài)生惧、若离于爱者,无忧亦( yì)无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