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 dà)传世名画之一,又称“千年( nián)青绿山水画第一神品”,它( tā)不仅是国家一级文物,更( gèng)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 zhī)宝”。
电影《只此青绿》创造了( le)一个机会,使得观众能在( zài)影院的大银幕上欣赏此( cǐ)作,静止的画作与动感的( de)光影相结合,全息神作跃( yuè)然于眼前:壮丽的山河锦( jǐn)绣、从山川到江湖、从繁忙( máng)市井到宁谧的山野乡村( cūn)……满眼青绿明艳,壮阔氤氲( yūn)的远山近水之间充满乡( xiāng)野情趣和生活细节。

极致( zhì)的美的背后,是极致的工( gōng)艺
区别于中国传统大气( qì)磅礴、水墨色彩厚重的山( shān)水写意,《千里江山图》中山( shān)峦叠嶂、层层晕染、轮廓细( xì)腻、色彩明艳;远处晕染、近( jìn)处工笔勾勒。如此之长的( de)画卷,它的构思、布置和写( xiě)意、包括细节的精描——都是( shì)巨大的工程,都不允许有( yǒu)败笔。
这般壮阔之景如何( hé)形成于画卷之上?电影《只( zhǐ)此青绿》的故事也便由此( cǐ)展开。
在这幅长卷画作上( shàng),动静相宜、粗细皆有,展示( shì)出了高超细腻的笔工技( jì)艺,也显示出早在北宋时( shí)期,就已有了不同种类的( de)毛笔。这些毛笔做工精湛( zhàn),既能帮助作者在画作上( shàng)完成大面积晕染,也能完( wán)成极其细微之处的勾勒( lēi);既能写实又能写意。

由宝( bǎo)石颜料(石青和孔雀石)研( yán)磨而成的青绿色,是这幅( fú)传世神作的主色。矿石颜( yán)料在宋代取之不易、价格( gé)昂贵,能如此大面积的晕( yūn)染和堆砌重叠,恐怕只有( yǒu)皇家画作才能承受得起( qǐ)。
在电影中,就展现了古代( dài)传统颜料手工业者,在陡( dǒu)峭山壁采取石料的情节( jié)。除却艰难的采料、还需将( jiāng)顽石研磨成粉。在缺少机( jī)械的古代,这些工序的繁( fán)重可想而知。电影用刚劲( jìn)有力的群舞,突出了取料( liào)工艺的不易。
然而,也正是( shì)这种取于自然的颜料(至( zhì)今都很难被仿效),抵御了( le)千年的风霜和寂冷,令这( zhè)幅画作在千年之后依然( rán)色彩灿烂、光华夺目。

《千里( lǐ)江山图》的珍贵不仅在于( yú)它的艺术造诣上,更在于( yú)它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工( gōng)匠价值——篆刻、颜料、织绢、制( zhì)笔和研墨,缺一不可。
如果( guǒ)没有取自自然、成色惊艳( yàn)的青绿颜料;如果没有多( duō)种多样的毛笔来完成作( zuò)者不同的笔法;如果没有( yǒu)坚韧细腻的绢来承载并( bìng)保护这幅巨作,如果没有( yǒu)稳固的墨来帮它抗住岁( suì)月的风尘……这幅巨作不会( huì)表现得如此完美和稳定( dìng)。
电影《只此青绿》通过融舞( wǔ)入影的方式,让我们从另( lìng)一个侧面了解到千年之( zhī)前,中国传统手工艺者的( de)“工匠”精神,那些默默无名( míng)的人和他们曾倾尽心血( xuè)的付出。所有这一切,才成( chéng)就了这幅画完美的色彩( cǎi)搭配和极致的意境体会( huì)。

寄身于画、独步千载
电影( yǐng)《只此青绿》中有对传统工( gōng)艺的影像化呈现,也有对( duì)作者命运的追寻和探究( jiū)、电影推测并演绎了《千里( lǐ)江山图》作者王希孟的一( yī)生。
令人惊讶的是,王希孟( mèng)是一位只有18岁的少年,而( ér)这位少年,在创造完《千里( lǐ)江山图》再无记载,据说很( hěn)快就撒手人寰。

年仅18岁的( de)短暂生命,与这幅历经千( qiān)载而独自灿烂的神作构( gòu)成了强烈的对比、也留下( xià)了难解的谜语。
他何以有( yǒu)如此成熟壮阔的眼界和( hé)阅历?何以能拥有如此充( chōng)沛而非凡的艺术才华?何( hé)以能运用如此多变且高( gāo)超的绘画技艺?他的所有( yǒu)心血乃至生命,就这样被( bèi)凝固在了这幅传世之作( zuò)上。
扮演希孟的舞者,在大( dà)雨中恣意独舞。舞姿既刚( gāng)劲又柔美,象征了他在绘( huì)制《千里江山图》时所使用( yòng)的不同笔法;少年对风雨( yǔ)自然那全身心的接触、感( gǎn)受和想象;那种畅游山水( shuǐ)的恣意、激情和快活;他任( rèn)意挥洒、跳跃、腾空而起,又( yòu)在水面随意而卧、敞开胸( xiōng)襟感受雨水的凛冽……他既( jì)敏感又开放、既脆弱又对( duì)生活充满着热爱。他的手( shǒu)臂和腿就像笔,在无垠山( shān)水间挥洒自如、一笔一笔( bǐ)勾勒着自己心中的世界( jiè)。

恣意潇洒、坚韧勃发的舞( wǔ)姿象征了希孟在创作时( shí)那不竭不止、天马行空、丰( fēng)沛炽烈的精神状态和能( néng)量,这是希孟的创作之舞( wǔ),也是他的生命之舞,更是( shì)属于他的精神乐章。
寄身( shēn)于画、独步千载,舞者演绎( yì)了王希孟在创作上艰难( nán)刻苦的求索、磨炼与登峰( fēng)造极,堪称是整部电影的( de)华彩篇章。


但见青绿足矣( yǐ)
“青绿”也是电影《只此青绿( lǜ)》中最浓墨重彩的角色之( zhī)一。它虽是色彩,更是写意( yì)的高峰。而在舞蹈中,“青绿( lǜ)腰”是一个极高难度的舞( wǔ)蹈动作,看似柔若无骨,实( shí)则稳如磐石,舞者必须有( yǒu)极强的肢体控制能力。


片( piàn)中,画卷上的青绿随着舞( wǔ)者的裙摆而摇曳、这是少( shǎo)年那激情鲜活的体会和( hé)感动。
历经千年而不竭的( de)中国传统诗意空间,被完( wán)好如初地呈现于眼前,这( zhè)种穿越千年的灿烂和浪( làng)漫;那种寄托于青绿山水( shuǐ)之上、对自然对生活不竭( jié)的热爱和追求,跃然纸上( shàng),见青绿足矣。

王希孟在生( shēng)前,数次以画进献,却并未( wèi)得到赏识,也许他短暂的( de)一生中因此有许多失意( yì)时刻。然而,他的这幅神作( zuò)却在之后千年的光阴中( zhōng),熠熠生辉,成为国宝、藏于( yú)皇家,震撼了太多太多人( rén)的心灵。
如果王希孟能看( kàn)到这些,会不会觉得此生( shēng)不负?
——此画与天地众人共( gòng)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 yǐ)。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 shuí)人不识君?(原创影评,署名( míng)党阿飞,转载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