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地狱》试图以“破地狱”这( zhè)一传统道教丧葬仪式为( wèi)切入点,探讨生死的意义( yì)和文化传承。然而,影片在( zài)呈现这一严肃主题时,却( què)以肤浅的喜剧手法和失( shī)衡的叙事处理,最终导致( zhì)影片既无法承载文化的( de)厚重感,也没能让我产生( shēng)真实的情感共鸣。
1. 背景设( shè)定的矛盾:疫情经济萧条( tiáo),还是社会深层问题?
影片( piàn)将疫情后香港的经济困( kùn)境作为主线背景,讲述婚( hūn)礼策划师黄子华饰演的( de)道生因行业衰退而转行( xíng)葬礼经纪。然而,导演似乎( hū)只停留在浅层的“疫情冲( chōng)击”表述上,忽略了更广泛( fàn)的社会背景和深层次问( wèn)题。根据数据显示,近三年( nián)间,香港人口净流出不少( shǎo),其中多数为适婚年龄的( de)年轻人。婚礼市场的萎缩( suō)不仅仅是疫情的结果,更( gèng)是多种社会矛盾交织的( de)体现。
这一背景本可以为( wèi)影片带来更深层次的社( shè)会反思,但导演却将其简( jiǎn)化为一场表面化的经济( jì)萧条。缺乏对现实问题的( de)深入挖掘,让背景显得既( jì)苍白又牵强。
2. 剧情设计失( shī)衡:文化题材的荒诞化处( chù)理
以“破地狱”这样充满宗( zōng)教神秘感和文化厚度的( de)主题为核心,影片原本有( yǒu)机会通过严谨的叙事和( hé)角色成长,深入展现这一( yī)仪式的深意。然而,主角的( de)转行与成长被极端化、喜( xǐ)剧化处理,削弱了影片的( de)文化深度,甚至让观众感( gǎn)到违和。
例如,主角首次接( jiē)手葬礼时,根据死者生前( qián)喜好设计了一辆纸质玛( mǎ)莎拉蒂送葬,却在灵堂上( shàng)被死者母亲告知,这辆车( chē)正是导致孩子死亡的原( yuán)因。这种情节设计虽然具( jù)备荒诞感,但更多让人觉( jué)得尴尬、不适,与文化传承( chéng)的主题背道而驰。类似的( de)剧情在影片中屡次出现( xiàn):为了表现主角的“成长”,导( dǎo)演采用过度夸张的冲突( tū)剧情,却没有任何一处真( zhēn)正让观众感到情感触动( dòng)或文化共鸣。
传统文化题( tí)材最忌讳的便是过度娱( yú)乐化处理。导演用极端的( de)手法制造矛盾与戏剧效( xiào)果,却未能引导观众关注( zhù)“破地狱”本身的文化意义( yì)。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具( jù)有厚重感的题材变得浅( qiǎn)薄且表面化。
3. 文化的碎片( piàn)化与污名化表达
作为一( yī)部以“破地狱”为名的电影( yǐng),影片理应深入挖掘这一( yī)道教仪式的历史渊源与( yǔ)文化价值。然而,影片却只( zhǐ)通过零星的对话和片段( duàn),勉强拼凑出“破地狱”的大( dà)致形象。更令人遗憾的是( shì),电影对这一传统文化的( de)刻画充满偏见与污名化( huà)色彩。
例如,片中多次提到( dào)“祖师爷不喜欢女人”“女人( rén)不能参与仪式”“女人的血( xuè)不干净”等刻板印象,将“破( pò)地狱”呈现为封建迷信的( de)象征。这种单一化的表达( dá)方式不仅无法帮助观众( zhòng)了解“破地狱”的真正意义( yì),反而可能加深对传统文( wén)化的误解。对于不熟悉这( zhè)一仪式的观众来说,电影( yǐng)甚至可能让他们误以为( wèi)“破地狱”是一种荒唐的陋( lòu)习,而非超度亡魂、祈求子( zi)孙安康的宗教仪式。
4. 强行( xíng)升华的空洞哲理:活人需( xū)要破地狱?
影片最后试图( tú)通过一句“活人也需要破( pò)地狱,活人也有地狱”来升( shēng)华主题,表达一种哲学上( shàng)的普遍性。然而,这句话虽( suī)然听起来像是“金句”,实际( jì)上却逻辑空洞,甚至略显( xiǎn)滑稽。人皆有苦难与挫折( zhé),但将之与“地狱”直接等同( tóng),是一种刻意制造焦虑的( de)说辞。
这种强行升华不仅( jǐn)模糊了“破地狱”作为非遗( yí)文化的独特意义,甚至与( yǔ)其原本的宗教核心背道( dào)而驰。“破地狱”原意是通过( guò)仪式化的超度,为亡者赎( shú)罪、为后人积福,而电影最( zuì)后却将其变成了营销式( shì)的“心理鸡汤”,彻底消解了( le)仪式本身的文化深意。
5. 演( yǎn)技与导演:双重失误的叠( dié)加
黄子华饰演的主角道( dào)生,从头到尾都保持着他( tā)标志性的“栋笃笑”表演风( fēng)格,无论剧情如何发展,角( jiǎo)色如何变化,他的表现始( shǐ)终是一副喜剧演员的固( gù)定面孔。尽管导演试图通( tōng)过密集的冲突与转折情( qíng)节塑造角色的成长,但黄( huáng)子华的表演缺乏层次感( gǎn),使得角色始终停留在“单( dān)薄”的状态。
导演方面更是( shì)让人失望。从影片整体来( lái)看,无论是对文化主题的( de)掌控,还是对叙事节奏的( de)把握,都显得能力不足。回( huí)顾导演的过往作品,评分( fēn)大多在四到五分之间,这( zhè)部电影或许已经是他“稳( wěn)定发挥”的水平,但面对如( rú)此厚重的题材,导演显然( rán)难以驾驭。
《破·地狱》本可以( yǐ)成为一部探讨传统文化( huà)与现代社会矛盾的佳作( zuò),但却在剧情设计的浮夸( kuā)化、文化表达的碎片化与( yǔ)刻板化中迷失方向。影片( piàn)试图以荒诞的剧情制造( zào)戏剧冲突,以空洞的哲理( lǐ)实现主题升华,但这些努( nǔ)力不仅没有为影片增色( sè),反而削弱了它的文化厚( hòu)度。
对于这样一部承载文( wén)化主题的电影,它的意义( yì)不仅在于娱乐观众,更在( zài)于通过电影语言重新诠( quán)释传统仪式的价值。然而( ér),《破·地狱》未能实现这一目( mù)标,甚至可能进一步拉远( yuǎn)观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lí)。如果“破地狱”本意是为亡( wáng)者寻找超脱,那么这部电( diàn)影或许也需要一次“破地( dì)狱”,摆脱浅薄叙事的桎梏( gù),真正为文化与观众之间( jiān)搭建起一座桥梁。